


閱覽我國古代“海上絲綢之路”那段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,我縣東溪窯遺址有著濃墨重彩的頁章。它作為“漳窯”的核心窯場,在中國與世界海洋貿易的大舞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。為了讓觀眾朋友更加全面地了解我縣東溪窯的輝煌歷史和文化精髓,本臺特推出系列報道《遙望窯址憶輝煌》,今天請看第一集《古老窯址顯風采》。如果說“海上絲綢之路”成就了華安東溪窯的輝煌,反之也是華安東溪窯的精彩絕倫,才使得“海上絲綢之路”歷程更加光彩奪目。



據史料記載,十五世紀中葉,世界經濟進入海洋貿易的時代。我國絲綢、茶葉、瓷器通過海上航線大量進入歐洲市場。華安東溪窯就是在這樣歷史背景下發展起來。這里燒制的瓷品,大量銷往海外,經由東南亞島國中轉,遠銷日本、臺灣和歐洲各國。
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起始,華安東溪窯遺址的發型,曾轟動了我國陶瓷考古學界。窯址分布于高安鎮三洋村境內的崇山峻嶺之中,覆蓋范圍達10平方公里。在眾多“漳窯”遺址中,華安東溪窯遺址規模之大,瓷品種類之多,延燒時間之久,堪稱“漳窯”之最。目前,華安東溪窯20余處遺址中,上蝦形、馬飯坑、掃帚石窯址已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申遺的遺產點。


據專家考古發現,華安東溪窯采用橫室階級窯的先進造窯技術。這種先進的筑窯工藝,不僅推動我國窯業生產的發展,還傳播到海外,在中外陶瓷文化交流中具有深遠的影響。(通訊員:黃承南)